close

_AES0055.jpg

褐鷹鴞是鷹鴞屬的小型貓頭鷹,廣泛分布於亞洲。頭部至背面全身大致呈黑褐色,腹面為白色夾雜有不規則黑褐色縱斑,頭部無角羽,眼睛虹膜為黃色,腳趾和嘴喙周圍具有堅硬剛毛。高緯度地區如韓國、大陸東北及日本,冬季會往南遷移,夏季再飛回北方繁殖。但在低緯度地區如泰國、菲律賓等地,在當地則為留鳥,不會進行遷移。

 

_AES0014.jpg

在台灣棲息於中、低海拔山區,對林相的要求並不嚴苛,一般以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。通常出現在視野良好的開曠地活動,例如森林邊緣的空曠谷地或溪谷。停棲在枯枝、電線或是一些電線周圍的附屬物,等待昆蟲飛越經過時再予以捕食。日本在1934年即有褐鷹鴞捕食受到路燈光束吸引而來的昆蟲描述報告。台灣中部地區的觀察,每隻褐鷹鴞都有數個固定使用的覓食地點,這些地點附近通常也有路燈,入夜後經常吸引大批昆蟲聚集。在無光害的森林中,褐鷹鴞則會利用月光捕食飛行的昆蟲。近年來,褐鷹鴞出現的地點已經逐漸延伸到郊區聚落附近,同樣多半停留在人工光源附近活動。

 

_AES0016.jpg

 

瞇著眼睛時再很可愛,但可是如假包換的猛禽. 白天總是在睡覺,警覺心很強的猛禽. 根據守候的鳥友表示,曾經有松鼠在牠的深旁約10M處活動,讓牠睜開眼睛~幸好松鼠沒有成為她的食物.

_AES0028.JPG

 

在台灣,二月份開始進入褐鷹鴞的求偶季節,此時各地山區經常可以聽見褐鷹鴞連續多音節的鳴叫聲,三月初到三月底,配對完成的褐鷹鴞會一起活動。三月上旬至中旬出現交配行為,產卵期在三月底到四月初。目前已知會利用樟樹和楠樹所形成的樹洞進行繁殖,每次產卵3-4枚,孵化期約29天。雛鳥孵出後,雌鴞仍然待在巢洞內,一直等到雛鳥約兩週大時,雌鴞才會離開巢洞活動。所以五月下旬,二隻親鳥一起活動的情形又會再度出現。剛離巢的幼鴞們彼此會聚在一起,躲藏在巢樹周圍附近的樹枝隱蔽處。親鳥持續餵食到八月,次數隨時間而逐漸遞減。過了這個階段之後,幼鴞們就會各自分散,獨立生活。

_AES0031.JPG

 

 

_AES0034.JPG

 

 

這羽是在台南市中山公園拍到的, 停留的時間大約有三周.心想過境鳥停留這樣長的時間...會不會是留鳥? 最後還是飛走了.

_AES0044.JPG

 

 

_AES0052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