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_0782.jpg

 

拍攝地點: 七股濱海61縣道橋下

埃及聖鹮(Threskornis aethiopicus): 屬於鸛形目、朱鷺科、朱鷺亞科,身長為65-89公分,體重約為1500公克,展翅長可逹112-124公分,全身白色,頭至頸為黑色裸皮,嘴喙黑色,喙長且下彎,腰及翼邊飾羽黑色;初級、次級飛羽尖端黑色,尾羽白色,停棲時翼緣收縮在尾部呈黑色。原生分布區域最早以埃及地區為主,可至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、東非、衣索匹亞至南非,以及伊拉克東南方等地區,於當地是普遍的留鳥,目前分布於台灣的埃及聖鹮也是經由動物園引進並逃逸至野外,由於台灣的緯度與氣溫與其原產地埃及相似,加上其對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,從最早在1984年於關渡的發現紀錄,到目前擴散至新竹、台中及嘉義等濕地,顯示台灣野外的環境相當適合埃及聖鹮生存與繁殖。食性則包含昆蟲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、魚類、蛙類、鳥類的蛋以及小型的哺乳動物,通常會由2-20隻的個體組成的團體共同覓食,甚至有時多逹300隻個體,覓食行動緩慢,利用長嘴喙啄食或探測軟土層的食物資源。

埃及聖鹮與台灣本地鷺科鳥類在食物、巢樹等生態資源上有諸多重疊,對台灣繁殖的小白鷺、黃頭鷺、夜鷺以及度冬的蒼鷺、大白鷺、中白鷺等鳥類造成生存及繁殖上的競爭排除效應。

因此這羽外來種曾經被列為撲殺的對象之一,似乎成效不彰,亦或繁殖力太強造成數量不減反增,現在也已經成為留鳥了。

鐮刀俠

 

DSC_0770.jpg

 

 

DSC_0801 (2).JPG

 

 

DSC_0803 (2).JPG

 

 

DSC_0806 (2).JPG

中杓鷸

拍攝地點:安平

中杓鷸就有著長而下鉤的嘴,雖然牠們和大多數的鷸科鳥類一樣,全身體色黃褐、佈滿雜亂的斑紋,可說毫無特色可言;但我們依然可藉著彎嘴、頭上淡黃及黑褐相間的西瓜皮花紋、還有飛行時所露出來的白腰,作為辨識牠們的特徵。中杓鷸的嘴型,正巧適合用來捕捉、處理牠們的主食-螃蟹;為了防止大而尖銳的蟹螯、蟹腳刺傷自己的喉嚨,在吞食之前通常會用喙部將其拆除。

中杓鷸是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常見的冬候鳥。而在春過境期間,更可看見牠們成群結隊地出現在潮間帶、河口,甚至在多岩礁的海岸,也常常可以發現牠們。在台灣的四種杓鷸之中,中杓鷸可說是數量較多、分佈較普遍且較容易觀察的種類了!

 

DSC_0816.JPG

 

 

DSC_0826.JPG

 

DSC_0874.JPG

 

赤足鷸是台灣地區不普遍的冬候鳥

拍攝地點:安平

具有末端暗色的紅嘴、鮮紅的雙腳以及白色的眼圈,由喙基部到眼睛前緣,還有一道短短的白眉線;由頭頂經頸、背至尾部的上半身以暗灰褐為主,胸部密佈細縱斑、腹部為白色;當牠們飛行時,還可清楚地看到白色次級飛羽。

在行為上,赤足鷸並沒有聚集成大群活動的習性,而是以零星的個體或小群體摻雜在多數的他種岸鳥之中。牠們多半出現在沼澤、潮間帶、水田等濕地環境,常漫步於淺水處及泥灘間覓食。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來到這裡;牠們偏愛出現在中、南部地區,北部則較為少見。

 

DSC_0933.jpg

 

 

DSC_0937.jpg

 

 

DSC_0956.jpg

 

 

DSC_0957.jpg

 

 

   

 

 

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